别把药食同源吃成政策困境下的智商税!知医邦用“AI辨体”破局
近年来,“药食同源”俨然成了养生市场的热门标签。从红豆薏米茶到人参熬夜水,从中药奶茶到茯苓面包,各类产品层出不穷,营销声势浩大。但一个吊诡的现实是:这个看似火爆的赛道,却并未真正造就多少盈利的企业,市场陷入“虚火”状态——消费者热情买单,却收效甚微;商家不断推新,却难言成功。
(汤头泡西点开发的药食同源食品:药膳馒头、面条、面包、奶茶)
究其根源,首先在于“药食同源”产品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尴尬定位。它们被明确归类为“食品”,而非药品。这意味着,即便某些食材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明确具备功能属性,一旦作为食品销售,就严禁宣传任何疗效或主治功效。这种“药”与“食”之间的模糊地带,成为行业最大的政策瓶颈:你明明知道它有传统意义上的调理作用,却一句都不能提。结果就是,产品说不清,消费者听不懂,市场只能在静默中缓慢发育。
更关键的是,“药食同源”理念中“先辨体、后调理”的核心原则,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被普遍忽视。中医历来强调“辨证施治”,不同体质的人需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案。比如寒性体质者应温补,热性体质者需清热,若是颠倒错用,不仅无效,反而可能损害健康。然而当前市面绝大多数产品走的仍是标准化、规模化的快消品路线——“千人一方”,无法匹配个性化体质需求。
即使商家想做到“因人体质”推荐产品,在现行法规下也步履维艰。既然食品不能明示功效,那么即便提供了“辨体”服务,后续的产品推荐依然无法与体质问题明确挂钩,消费者难以建立信任、感知价值,所谓的调理也就无从谈起。
而另一方面,“辨体”本身的高门槛,也将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挡在门外。传统的中医辨体需要专业医师通过“望闻问切”进行诊断,不仅耗时耗钱,也难以持续跟踪。老百姓不是没有调理需求,而是缺乏一种便捷、经济、可长期使用的辨体工具。因此,市场亟需的不是更多同质化产品,而是能够降低辨体门槛、提供个性化方案的技术支持。
在这一背景下,以知医邦“ChatiSS查体·智能辅助诊疗系统”和“汤头APP”为代表的AI辨体工具,试图给出新的答案。这类工具借助AI大模型和移动设备,尝试模拟中医诊断流程:用户只需上传舌象、录入脉象(配合硬件)、回答若干问诊问题,系统即可自动生成辨体报告与调理建议,从而实现“一人一方”的个性化推荐。这不仅在技术上弥补了传统辨体的不便,也为“药食同源”从理念走向实践架起一座桥梁。
(某用户在汤头APP辨体后,系统为其推荐个性化药膳食材)
尽管当前政策仍存在约束,但令人欣慰的是,监管层面也在逐渐回应传统食药物质(即药食同源物质)的实际需求。今年7月份,国家卫健委发文件称,正在积极推进食药物质的“健康声称”工作。这意味着,未来一些符合条件的药食同源物质,或许可以在包装上通过“数字标签”等形式,向消费者传递其传统的食养健康信息。这是一个积极信号,说明药食同源市场的规范化与开放化正在稳步推进。
(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,积极推进食药物质“健康声称”工作)
药食同源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,但它不应沦为商业炒作的概念,也不能因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限制而止步不前。其真正复兴,必须建立在“辨体先行”的基础之上,并依托科技手段实现普惠与便捷。只有当消费者明了自己的体质、理性选择食材,当企业从“卖产品”转向“提供健康解决方案”,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,这一传统智慧才能真正走出困境,成为每个人日常健康生活的可靠支持。
推荐阅读:
滚动内容
-
别把药食同源吃成政策困境下的智商税!知医邦用“AI辨
资讯 · 2025-09-02
-
希格玛SQLED308白癜风光疗仪科普:怎样治疗白癜
资讯 · 2025-09-02
-
11111
资讯 · 2025-09-01
-
“伊”路同行,海正药业伊索佳助力 UTA 战队征战戈
资讯 · 2025-09-01
-
2025年度全亿健康产业集团大会将启:倡导产业协同“
资讯 · 2025-09-01
-
为什么男女老少都需要补充促细胞生长肽?
资讯 · 2025-08-30